行业统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现代物流发展成就
来源:本站 作者:本站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5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现代物流发展成就

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〇二二年十月



物流业连接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是打通供应链、协调产业链、创造价值链,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广西现代物流业发展浓墨重彩的十年。十年来,我区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引领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担当作为、奋发图强,着力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夯实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推进物流服务集约高效发展、健全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致力于把广西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物流业规模稳步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系列重要讲话指引下,我区全面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五个扎实”新要求和“四个新”总要求,现代物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物流业规模取得突破性成果。

2021年,全区社会物流总额为61003.4亿元,首次突破6万亿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7.5%;物流业总收入2996.3亿元,同比增长5.2%;社会物流总费用3572.6亿元,同比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5.5%。2021年全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4%,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6%)。2021年,北部湾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5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60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1.2%、19%,增速双双位列全国沿海省份第一。

二、物流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推动区内物流空间布局的形成以及打通对外物流大通道,是根据全区经济空间格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结合国家物流通道和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总体布局决定的。为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用足用好 RCEP 红利,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结合国家物流通道和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总体布局,根据《广西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区内物流空间布局为“双核牵引、南北支撑、东西联动、多点协同”。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南宁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枢纽和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为核心,构建南北物流发展主轴和东西联动物流产业带,协同发展若干个县级节点,统筹物流与区域、产业、城乡协同布局,高效联动国内国际物流网络,更好服务我区高质量发展。

对外物流空间布局为“五向联通”和“三向拓展”通道。打通“五向联通”国内物流主通道,向内畅通国内大市场,提升广西在国内区域产业合作和消费互动中的作用。构筑“三向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向外形成以东盟国家为重点,以欧洲、日韩为拓展的国际合作空间,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提升广西国际国内物流服务能力、水平及在国际产业合作和消费互动中的作用。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得到夯实

我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显著进展,2022年1-9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增长迅猛,共计开行6557列,同比增长46%;发送328089标箱,同比增长46%。北部湾港航线航班进一步织密,开通71条集装箱航线,实现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通航;港口吞吐能力快速提升,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98.08万标箱,同比增长18.99%;完成货物吞吐量26910.32万吨,同比增长1.34%,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亮点纷呈。南宁市:加快推进南宁国际铁路港、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大枢纽平台建设,构建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崇左市:不断创新口岸通关监管模式,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口岸通关服务,推动在越方零公里缓冲区实施进出口货物甩挂作业,实行车辆“重进重出”模式,开辟了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快速通道,友谊关口岸(含浦寨货运专用通道)成为全国对越边境公路口岸中唯一不间断运行的口岸。柳州市:加大物流枢纽培育力度,全面启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柳州铁路港规划建设,推进“铁路+物流+贸易+产业”深度融合。柳州宁铁汽车工业物流园、柳州铁路港核心区(西鹅铁路物流中心)综合服务区以及铁路集装箱区等已建成并投入运营,总运量可达730万吨/年。桂林市:培育当地企业获得广西首个医药领域RCEP“经核准出口商”、广西首家纺织领域RCEP“经核准出口商”等相关认证,桂林市成为广西首个实现“经核准出口商”100%覆盖的地级市。目前,桂林市为出口企业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90余份,涉及金额500余万美元,企业可享受RCEP关税优惠超百万元人民币。梧州市:加快推进公水、铁水等多式联运建设,加快打造西江内河亿吨大港。长洲水利枢纽船闸总通过能力超过1.5亿吨,位居全国天然河流第一。北海市:持续强化大宗矿产品“先放后检”监管改革等“软实力”,加快提升“智慧湾”智慧卡口系统建设等“硬速度”,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022年以来,北海三大全球产业基地高端产品进出口总值超过14.2亿元,同比增长12.7%。防城港市:积极推动港口降费提效;推动西南地区规模庞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园区开业运营;推动东湾物流园区实现海关、边检、海事、港口管理等业务“一站式”办理。防城港货物吞吐量再创新高。2022年上半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7684万吨,占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的42.3%。钦州市:建成运营钦州港20万吨级航道、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钦州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2021年以来,钦州港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860万吨,新增集装箱通过能力102万标箱。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10多家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进驻钦州并扩大投资规模,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累计签约落户企业超过200家,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贵港市:大力推进“简易办”改革,设立“办不成事”帮办窗口,办结率为100%。实行行政服务“一网通办”、资源要素“统筹协办”、政策兑现“跟踪督办”等改革举措,不断提高项目审批服务便利度。玉林市:充分发挥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区域优势,加快推进物流枢纽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南玉高铁玉林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广西交投玉林(北流)智慧物流园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智慧物流园、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正加快建设。百色市:全面推进龙邦口岸旅检通道、龙邦智慧口岸等沿边重点口岸建设项目,持续强化口岸防疫和通关设备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口岸开放体系。截至2022年6月,龙邦口岸进出口货物911柜,货值达11亿元。贺州市:积极推进公转铁、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建设,推动碳酸钙企业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桂东铁海联运班列运输出海,为石材产业集群开辟新的快速运输通道。河池市: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2022年上半年,贵阳至南宁高铁(河池段)完成投资约15.5亿元,平塘至天峨(广西段)、天峨经凤山至巴马段、巴马(羌圩)至平果河池段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来宾市:加快通道和物流枢纽设施建设,打造江海联运网络。目前,来宾至桂平2000吨级航道、柳江红花枢纽至石龙三江口Ⅱ级航道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船闸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来宾三江口)低碳智慧物流枢纽项目成功落地。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平陆运河于2022年8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作为国家规划的重大项目,平陆运河将缩短西江中上游地区入海航程560公里以上,航道等级为内河I级,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建成后预计可使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每年节约运输费用52亿元以上。截至2020年,我区铁路营运里程达到 5206 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 1792 公里,铁路路网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 倍。全区公路里程 13.16 万公里,“十三五”期间新增 1.36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6803 公里。2021年,全区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5.5亿吨,史无前例成功开行“北部湾港—成都—波兰—德国”海铁联运班列,2021年全年开行6117列,同比增长33%,集装箱发送量30.59万标箱。新建成桂林机场 T2 航站楼、梧州机场、玉林机场,新建成 2 个 A1 类通用机场。南宁机场往返东盟国家通航点位居全国第4位。形成“市县乡村”全覆盖的邮政快递网络,建制村100%直接通邮,基本实现“高速县县通、高铁市市通、水运条条通、民航片片通、邮政村村通”。

物流设施布局不断完善。南宁陆港型、钦州—北海—防城港港口型、柳州生产服务型等3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稳步推进,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防城港、钦州、崇左(凭祥)7 个城市纳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规划。防城港东湾物流园区、凭祥综合保税区物流园、柳州鹧鸪江物流园入选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共有自治区示范物流园区 14 个。全区拥有综合保税区 4 个、保税物流中心 2 个、保税仓 28 个,保税物流发展迅速。玉林成功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柳州官塘多式联运基地等一批区域性物流设施正在加快建设。物流园区类型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集聚程度明显提升。

四、物流服务集约高效发展

物流业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多式联运加快发展,第一、第二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验收,获得“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称号。出台《广西高速公路全面推广差异化收费实施方案》,降低北部湾港口收费,北部湾港实现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等一系列的举措和政策出台,推动我区物流业降本增效取得显著成果。全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6年的15.3%下降到2021年的14.4%,累计下降0.9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6%),超前实现物流业“十四五”规划目标,物流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物流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北部湾港上升为国际枢纽海港。广西最大油码头钦州30万吨级油码头投产运营,北部湾港首次实现30万吨级巨轮进港靠泊作业,跨入全国第一方阵。“公转铁”“公转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铁路货运量1.3亿吨,同比增长6.5%;水路货运量3.81亿吨,同比增长15.8%;公路货运量17亿吨、货物周转量1873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6%和26%。检验船舶14087艘次,其中新建船舶检验发证1001艘1270万总吨,总吨增长21.3%;安全引航船舶10332艘次,同比增长6.39%。全区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超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700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从 2017 年的 178 列增加到 2020 年的 4607 列,国内冷链货运班列和“点对点”铁路冷链运输稳定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聚效应显著。高速公路直通 4个边境口岸,南宁至越南河内等跨境公路直达运输线路常态化运行。北部湾港已开通外贸航线 28 条,集装箱通关效率大幅提升,物流平均成本降低 20%—30%。国际航空货运加快发展,货运航线网络初步形成。

五、现代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广西“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广西统筹推进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政策相续出台,支持南宁、防城港、玉林、百色、崇左(凭祥)等城市申报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我区重点面向农产品优势产区、主要集散地和主销区,打造骨干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一批项目,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玉林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成功列入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成为广西第一个入选的基地,为整合集聚冷链物流资源,促进冷链物流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我区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冷链物流枢纽节点、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建设;下达中央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资金支持全区52个项目,项目总投资约27.7亿元,拟建设冷库5.6万吨、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约20条,以及3家融合大型农产品交易区、大型冷库、冷链运输为一体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着力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冷链设施设备服务能力提升。截至2020年底,广西冷库总库容约为153.8万吨,“十三五”期间平均增长达到18%。

创新产销地冷链物流组织模式。按照“1个县级冷链物流集配中心+N个产地保鲜仓(地头冷库)+N个移动冷库”模式,引导冷链物流经营主体在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具备加工、质检、分级、包装、冷储、冷运等功能的县级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大力推广“气调包装+冷藏”等冷链保鲜技术模式,推动冷链配送服务网络向乡镇、农村下沉,打通高品质生鲜消费品下乡进村通道,实施项目97个。自治区财政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支持各县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试点,推进构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公路冷链专线、铁路冷链班列等规模化干线运输,鼓励企业提供“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市配送”冷链物流服务;推动冷链运输设备升级,加快推广适应不同运输需求的冷藏车车型和规格体系;推动发展“国际海运+冷链班列+公路短驳”多式联运;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国际铁路联运、跨境公路班车等国际冷链物流业务。“百色一号”南菜北运冷链专线在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盟国家4个主要城市建立果蔬专列物流分拨中心,截至2021年10月,开行中越跨境直通运输班列164趟,总运量6.9万吨,运回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盟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近20万吨/年。开拓首列泰国水果海铁联运集装箱冷链专列,大力发展冷链多式联运。开通“中国—越南—老挝”农资产品跨境多式联运班列,打造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着力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提升国际冷链物流能力。

完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强化冷链物流支撑体系。升级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管控,加速推进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在南宁、柳州、钦州、贺州4个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开展“出仓互认”试点工作,初步实现试点仓开具的进口冷链食品出仓证明在广西区内“一证通行”,有效压缩追溯时间成本,提高货物流转效率,对进口冷链食品实现全闭环监管。

六、形成区域开放合作新局面

我区在深化国际物流和产能合作、加强与重大区域战略衔接、推动与内陆腹地联动发展等方面,形成广西物流业区域开放合作新局面。

与东盟国家物流领域合作扩大。加强中国—东盟水路运输合作,目前广西已与7个东盟国家的47个港口建立密切的运输往来合作,开通定期集装箱班轮航线47条。加快建设“国内便捷,国际顺畅”的国内经南宁至东盟的“空中大通道”,建成运营运输机场8个,初步形成“两干六支”民用运输机场格局。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至东盟国家定期航线数量达26条,可通航东盟十国的23个城市,基本实现与东盟十国首都和重点旅游城市、经济中心定期航线全覆盖,形成了以东盟为主的“一带一路”国际航空大通道。目前,全区90%以上的进出口跨境电商包裹寄递服务通过南宁综合保税区的中国邮政东盟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完成清关、物流。2019年以来,中国邮政、顺丰、圆通等企业陆续开通多条直飞东盟的全货机航线,与客机腹舱运输形成优势互补,搭建起了广西至东盟的货运“空中高速”。

南宁至崇左城际铁路、防城港至东兴铁路、崇左至凭祥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崇左至爱店口岸等7条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北部湾港外贸航线网逐步加密,东南亚航线布局实现升级,外贸航线达64条。推动中越跨境班列常态化开行,2021年开行班列1904列,同比增长50.63%;其中集装箱班列开行346列,集装箱量10076标箱,同比增长108.49%。首次开行“柳州—莫斯科”“南宁—哈萨克斯坦”跨境直达中欧班列,基本实现每月各1列常态化开行。国际航空货运通道加速构建,稳定开行南宁至胡志明、雅加达等重点国际货运航线,在飞航线达8条,基本覆盖东南亚主要枢纽机场。2021年完成国际(含地区)货邮运输15.45万吨,同比增长15.3%。东兴、友谊关口岸完成国际道路货物运输量471.38万吨、出入境车辆共计46.87万辆次,同比增长27.62%、31.81%。深化与东盟国家、RCEP 其他成员国港口、机场、陆路交通的对接,实现陆海空联动。

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水平提高。加快物流“东融”步伐。推进建设一批通达大湾区的商贸物流、服务外包、跨境电商、沿边金融服务、综合性服务等核心集聚区,加快推进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推动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速公路方面,规划建设粤桂省际通道15条,其中已建成合浦至山口、灵峰至贺州、苍梧至郁南等7条高速公路;铁路方面,规划建设粤桂省际通道12条,其中已建成南广高铁、贵广高铁、洛湛铁路、黎湛铁路等4条铁路;水运方面,建成贵港航运枢纽二线船闸,长洲水利枢纽船闸年过货量连续2年突破1.5亿吨,贵港港成为珠江水系首个内河亿吨大港;航空方面,玉林福绵机场竣工投入使用,南宁机场改扩建(二跑道)、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广西8个民用运输机场累计开通粤港澳航线约20条。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态势良好,主导产业初具雏形,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食品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三个片区、四大产业”格局。截至2022年6月底,累计注册企业722家,投产工业企业55家(来自大湾区企业34家),规上工业企业3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6家。

七、现代物流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物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随着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桂政办发﹝2021﹞49号)及各级政府针对A级企业奖补政策的出台,有力推动了广西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代表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的优质物流企业进入了国家A级物流企业行列,A级物流企业的发展环境、市场占有率、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我区自2012年开展国家A级物流企业评估工作以来,截至2022年10月,国家A级物流企业保有量达到113家,其中代表行业最高等级的5A级物流企业有广西现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玉柴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北部湾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北港物流有限公司、广西玉驰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南宁云鸥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供应链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柳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等11家,涌现出一批本土优秀物流企业,吸引了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在广西落户。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我区物流市场主体超过2万家,物流发展环境持续改善,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推动智慧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涌现出累计服务货运量超9982万吨、注册用户8.36万户、物流车辆8.2万辆、服务货值突破17312.53亿元的“行·好运”网;依托计算机技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口岸三维全景展示、现场视频监控、运行动态监管和通关预警的智慧口岸信息平台;面向东盟提供完整数字供应链服务、实现交易与仓储和银行数据同步对接、围绕“供应链数字化”打造交易生态的中国—东盟大宗商品智慧供应链平台;以及钦州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一批为我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的重点项目,其中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大数据平台、广西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中国—东盟跨境物流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等项目入选数字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示范项目。积极发展网络货运,成立“广西网络货运企业联盟”,全区网络货运企业达24家,传统的线下车货匹配模式逐步向线上平台承运经营转变。

八、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自治区工信厅、自治区商务厅、自治区北部湾办等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围绕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推进社会物流统计、专业论坛、行业培训、标准宣贯、行业分析等行业基础性工作。物流统计调查工作取得突破,2017年以来,全区社会物流统计体系逐步完善,统计成果广泛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广西物流业景气指数向社会发布。推动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取得成效,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连续承办六届中国—东盟物流合作论坛,积极组织国内企业参与东盟国家物流领域交流,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物流合作,助推广西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获评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品牌论坛”。十年来,每年举办“广西物流节”,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在全国物流业界产生较大影响力,成为广西物流领域对外合作交流,扩大朋友圈的有力助推器。

过去的十年,是广西物流业砥砺奋进的十年,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瞻远瞩和顶层设计,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引领,广大企业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和产、学、研、用等各界积极参与配合下取得硕果累累的十年。

千帆竞发勇者胜,百舸争流奋楫先。展望未来,全区物流行业将坚定不移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物流强区为目标,着力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提升国际和区域供应链物流组织能力,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为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来源: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商务厅、自治区统计局、自治区供销社、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